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山东大学关于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

发布日期:2019-05-10  来源:   点击量:

 

山东大学关于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办好一流本科教育的意见

山大字2019〕7号

 

党的十九大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一流本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基。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为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持续推动教育教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共山东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坚守“为国育贤”的办学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基本理念,以推进“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突出学术导向,推动内涵发展,只争朝夕,追求卓越,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

二、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发展需要,加强学风建设,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生态。

(二)以专业建设为引领。服务国家战略,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新工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实现专业的现代化,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三)以破解难题为导向。全面落实“四个回归”,着力破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面临的教师发展、学生学习等关键难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鼓励教师潜心育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四)以质量提升为保障。进一步完善基于课堂教学、专业、学院、学校的“四层次、全覆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打造彰显特色、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三、建设目标

夯实本科教育核心地位,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领导关心本科教育、人人重视本科教育、政策保障本科教育、科研支撑本科教育、管理服务本科教育、教师潜心本科教育的教育氛围,切实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落到实处,构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实现教学内容、方法、条件现代化,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大幅提升,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相统一,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本科教育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努力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让每一位山大人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经过五年持续建设,建成60个以上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专业,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现代化专业新体系;拔尖人才培养覆盖多数基础学科,培养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卓越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显著;建成150门以上高水平、引领性的国家级“金课”,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整体实现现代化;打造50个精品社团、10个品牌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一步提升;本科教育科学评价和长效激励机制更加健全;跨校区共建共享机制高效运行,一流本科教育实现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一体发展。

四、主要举措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推进“三全育人”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开展德育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筑牢青年学生思想根基,铸就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山大风格的德育教育体系,着力培养以德为先的一流本科人才。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具有卓越领导力的高素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加强思政教育建设。贯彻执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落实《山东大学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方案》,建好全国“重点马院”。落实《山东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实施办法》,持续开展马工程重点教材和“精彩一课”建设,开发党史国史通识教育品牌课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规范教师教学、课堂纪律和学生管理,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师资培训、案例推广和课程示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统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3.打造文化育人特色。依托儒家文化发祥地的资源优势和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育人资源和百年校史校情所蕴含的胸怀天下、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打造传统文化、齐鲁文化、校史校情教育系列通识教育课程,讲好《山东大学章程》育人第一课。依托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校史馆、博物馆、文学生活馆等特色教育资源,加强文化实习和文化体验教学,引导学生人人自觉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建立融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文化育人机制,打造“大家讲坛”“稷下讲坛”等高端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文化育人良好环境,建设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大学。

4.强化优良学风建设。传承和弘扬山东大学严谨笃实的优良学风,通过严格管理、检查评比、榜样示范和氛围营造,将学术导向下的学风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行知识教育与品格教育并重,引导教师严谨治学、精心施教,教育学生勤奋学习、扎实进取;全面实施“学伴计划”,积极搭建学生互助交流平台,形成“乐学、勤学、会学”的学习氛围,让优秀者通过助人更加优秀,学习困难者发奋学习不断进步,进一步巩固学风建设成果。

(二)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5.加快专业现代化。落实《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确定一批高精尖的专业和方向,保持优势和特色;立足国家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结合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和科学研究新成果,促进文理工医的融通,提升传统优势专业内涵,重点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和新农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和扶植一批符合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领域急需的专业;整合碎片化、口径过窄专业,淘汰弱势老化专业。通过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将专业规模控制在90个左右,建成5-10个国际化专业,10个以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科专业,15个以上入选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60个以上国家级一流专业,对未入选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实施限期整改,直至关停并转。积极推进工程、工商管理、医学等领域重点专业参与国际评估与教育质量国际认证;实现专业建设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建设一批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

6.加强交叉复合培养。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加强厚基础、宽口径、交叉复合培养。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强化德智体美劳特色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通识教育内涵。进一步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学生学科素养、知识结构、发展视野和研究兴趣。完善双学位、主辅修培养方案,巩固提升英法和英政双学位、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理工复合自动化专业等交叉复合人才培养的内涵,加强文理工医等各学科专业交叉复合培养,探索“社会学+医学”“理学+工学”“医学+工学”“护理+管理”等跨学科领域交叉复合培养新模式;建设20个以上跨学科交叉微专业,鼓励学生跨校区、专业、年级、学段学习,扩展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权、选择权和多种学习经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交叉思维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勇于创新创业实践,能够应对复杂变化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优化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7.提高拔尖教育内涵。进一步优化泰山学堂、尼山学堂、齐鲁医学堂和崇新学堂的培养模式,在机制体制、教学方式、培养目标、评价体系等方面继续改革创新,探索贯通本科教育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山大风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积极培育基础学科领域研究与创新的“山大学派”。顺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新增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基础医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进入新一轮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深化拓展工科、法律、新闻等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经管类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能够经世济民、管乾理坤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凝练拔尖人才培养成果,建立定期研讨交流机制,辐射带动全校人才培养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优秀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教学质量。

8.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落实《山东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2018-2025)》,实施“国际学分”计划,建设100门国际课程;重点深化拓展学生海外经历,设置优秀学生海外访学奖学金,搭建多种形式的跨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学生到海外学习、到国际组织或大型跨国企业实践实习的规模,使每一名学生均具有海外经历或国际化课程学习经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启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重点开展科技、能源、生命、环境、生态、安全、文明等涉及全球性问题重要领域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养一批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能够在复杂环境下驾驭国际事务、主导国际规则制定、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跨学科交叉复合型国际化引领人才。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专业共建和联合培养,推进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兼顾学科特点,建设一批全英文课程集群和“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拓展海外招生,力争留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数量达到10%。

(四)深入实施拓展培养计划

9.促进课内课外结合。修订《山东大学拓展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坚持学术导向,有效推进书院制,创新课外人才培养模式,丰富课外人才培养内涵,实现课内、课外和第一、二课堂的贯通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开展“榜样的力量”等评比评选活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与支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10.全面加强体育教育。落实《山东大学关于强化群众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意见》,加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内涵建设,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建设,将体测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考核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格率达到95%;以学生“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主要目标,实现教师指导体育活动全覆盖,学生参加体育类社团全覆盖,学生参加课外锻炼全覆盖。建设好高水平运动队和普通学生体育代表队。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进一步完善“三二一”群众体育竞赛体系,逐步实现运动竞赛活动组织的常态化,确保参与赛事的学生达到50%以上。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建立开放共享服务机制,建设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参与、竞赛引领的体育俱乐部。

11.全面加强美育教育。落实《山东大学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意见》,系统设计、统筹推进全校美育工作。打造系列化美育课程,建设艺术修养、审美文化通识教育课程50门,实现“每一个校区都有美育课程、每一名学生都有美育课程学习经历”的目标。加强美育体验与实践教学,开设文化艺术类讲座,加强大学生艺术团与文化艺术类社团建设,打造民族乐团、交响乐团、舜歌合唱团等70个高水平学生艺术团体,定期举办迎新晚会、小树林毕业晚会、文艺演出、书画展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使每一名学生每一学期都有机会参与美育活动、欣赏美育作品。拓展美育教育手段,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实现音乐会、展演等大型文艺活动线上线下、跨校区同步共享。整合学校美育资源,优化校园文化景观,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12.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弘扬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落实《山东大学关于落实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建设一批校外雷锋志愿者教育基地,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学生“人人都做志愿者”,让志愿服务成为山大学子的必备经历,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树立“劳动从身边做起”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通过劳动锻炼,提升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1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建设一批卫生、急救、美容、防护与保健系列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大健康意识和素养。坚持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理念,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宣传和普及全覆盖。丰富团体训练专题内容,开展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干预等不同主题的积极品质培育团体训练;充分依靠朋辈辅导力量,以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为支撑,加强学生骨干培训,以小范围带动大群体,促进学生整体心理健康品质的提升。

14.健全奖优奖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山东大学学生荣誉体系,制定荣誉学士学位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激励优秀学生挑战自我、探索真知;打造校长奖、学业奖、单项奖、特长奖等学生荣誉奖项,形成包括道德风尚、学习成绩、志愿奉献、研究创新、社会实践、文体素养等多层次的奖励体系,鼓励学生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五)加强校内校外协同培养

15.大力延揽优秀生源。深入研究“新高考”对学校招生带来的挑战,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延揽优秀生源。加强建设“山东大学重点中学校长论坛”等沟通交流平台,深入探索大学与中学合作育人机制。实施人才培育“前移计划”,开展高中师资专项培训,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大学先修课程,学生学习成绩计入本科学业考核,建立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在中学设立“山东大学创新试验班”。按学科专业组建拓展队伍,强化专业拓展,深入挖掘优秀生源。

16.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实施《关于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意见》,推进一校三地专业共建、课程共享。统筹一校三地专业建设布局,立足区位优势与需求促进各校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一体发展。持续开展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建设,推动对口专业和学院持续深入探索共建共享的有效模式和常态化机制,切实推动本科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重点立项建设一批课程教学共建共享项目,鼓励开展一校三地远程直播互动课堂教学,共建教学团队,共同教学研讨,实现网上学习和跨校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构建开放、互动、共享的教学新模式。

17.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总结凝练学校与中科院合办系列“菁英班”的办学成果,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将科研院所的平台、项目和团队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优势。推广与中广核产教协同育人成果,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引进企业智慧和资源,探索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实验室、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机制,实施联合培养或订单式培养,共同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卓越工程师培养。深化医教协同育人,加强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建设,加强临床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提升与政府实务部门合作育人水平,全面加强与山东省委宣传部、政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合作,共同打造优秀师资、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和法律后备人才。加强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反馈机制,着力构建职能部门、校院两级、校政企多个层面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将专业就业质量状况,作为制定年度专业(类)招生计划的重要衡量指标。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加强社会需求研判。调研和听取相关行业和校友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吸收行业专家和优秀校友深度参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能力素质与社会需求更好地对接。

(六)加强课堂教学质量建设

18.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积极推动编写和出版经典教材、优秀教材、新形态教材,重点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材研究,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编写质量和选用质量;鼓励与行业产业科研院所共同开发建设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与科技发展前沿紧密结合的新教材,锤炼精品、传承创新,建设一批具有一流水准的特色教材。加快课程建设现代化,出台《山东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施办法》,大力开展特色鲜明、质优开放的在线课程体系建设,升级改造传统课程,建设《人工智能导论》《物联网导论》《大数据云计算导论》等反映新技术、新产业发展成果的系列通识课程,使全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数量超过300门,其中50门以上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最大限度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19.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大力实施小班化、混合式教学改革,推广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完善课堂教学的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评价,提高课程学习挑战度和教学质量。依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智能化课堂教学工具,深入推进考试信息化改革,增强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推进“互联网+课堂”教学新模式,建设100门以上国家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主动对接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战略,吸收更多行业专家多形式深入参与课堂教学。完善和落实听课评课制度,强化教师同行互听互评与经验共享,促进教师勤于教学研究,把准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大纲,优选教材使用,精研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遵循教学进度,精心组织备课,严守教学纪律,潜心教书育人,树立良好教风,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七)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0.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制定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实施意见》,强化课内实验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设立实验引导型、自选项目型、科技活动型、参与科研型等多样化实验项目,全面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建立“互联网+”实验教学新形态,探索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模式。优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加强实验室及资源开放共享,提高综合实验比例,鼓励广大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完善本科生进入科研实验室的激励机制,支持学生早进科研团队或实验室参与项目研究。鼓励和加强实验教学仪器自主研制,充分发挥实验资源的效益,提高实验教学的灵活性、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服务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1.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修订《山东大学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加大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适度扩大双师型教师的规模,设置一定比例的由行业、产业、科研院所专家指导的实践课程;修订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和过程考核,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加强跨学科门类实践教学,按学科领域设立集中实践教学模块,推动文理工医各学科学生之间跨学科学习实践。整合和开发实习实践资源,为更多本科生提供优质的实习实践机会。修订《山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提高毕业论文标准,加强监督检查,试点论文外审,规范论文答辩程序,提升毕业论文质量。

22.打通双创教育全渠道。落实《山东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训练、孵化、“导师+”和项目基金五大支撑体系,高标准完成“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任务,健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整体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强化科研育人,将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鼓励高水平教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将学科优势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优势。充分依托学校苏州、深圳、北京等研究院和区域中小型科技企业密集与政府资源优势,拓展校外创业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需求。积极承办和参加“互联网+”等国际国内大赛,培养学生敢闯会创的意志品质和实践能力。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学籍档案管理。修订《山东大学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八)加强教学组织队伍建设

2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员共同参与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系。选树宣传先进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开展青年教师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校史校情教育,举办青年教师线上线下培训,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实施《山东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山东大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加强师德失范行为整治力度,健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将师德表现作为人员招聘、人才推荐、考核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维护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24.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立校院两级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完善教师成长档案,将教师教学发展纳入教学能力考核体系,实现教师发展的全覆盖。设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项目,引导教师钻研教学。完善教学系列化培训,加强课程思政、课堂互动、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成效考核等特色培训,全力支撑课堂教学革命和“金课”建设。完善青年教师系列化培训制度,将参加讲课比赛纳入青年教师培训内容。积极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团体和实务部门建立长期师资培训合作关系,通过团队派出、合作研究、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25.加强教学组织建设。以院系和课程(群)为基础,加强课程组、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立定期教学研讨机制,激发教学组织集体智慧与活力,有序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运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形成课程、教材、团队等教学资源的集成优势。设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创新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引领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推动本科教学内涵发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鼓励和推动教务管理人员加强工作研究,提高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创造性开展工作,逐步实现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学术化。

(九)提高本科教育保障能力

26.加强教育组织领导。明确本科教育“一把手工程”,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学期各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本科教育工作;强化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指导和帮助学院解决制约本科教育改革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学校每五年制定优化本科教育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每两年召开一次本科育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本科教育重大任务。修订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成立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区/学部分委员会和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作用。学校定期举办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打造研讨平台和交流机制,培育全校师生员工关心本科教育和共同研讨、提升育人质量的文化氛围。建立相关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本科教育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全校各部门要以服务本科教育为中心研究和开展工作,努力将本部门的业务优势转化为支持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各学院党政一把手作为本科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关注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不断更新理念,切实将质量意识、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落实到本科教育工作中。

27.健全教师激励制度。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奖励力度,出台《山东大学教学荣誉评审奖励办法》,评选山东大学教学终身成就奖、教学卓越奖、教学优秀奖等奖项,增强全校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荣誉感。出台《山东大学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奖励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加强富有创新性、特色性、引领性和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学成果建设。持续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不断提升教学学术水平,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将一流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强对教书育人典型的宣传,在全校形成尊师重教和爱岗敬业的浓厚氛围。

28.健全教师评价机制。落实《山东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严格落实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在教师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中,突出对本科教学工作量、质量和成果的考核,落实本科教育“一票否决”制。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机制,建立教师教学效果综合评价和评价结果综合运用机制。将教学研究纳入学术研究范畴,统一布局和考评。完善绩效考核分配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增加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考核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

29.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出台《山东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加强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建设;完善领导听课、督导检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校友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强化教风、学风建设,规范课堂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强化学院教学评估常态机制,定期开展校内专业认证与评估,定期发布专业评估报告和本科教育质量报告。将学院教学管理和专业发展状况、领导班子加强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成效纳入学院聘期考核。完善校院两级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机制,定期发布毕业生质量报告,形成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

30.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重点保证教学类和学生事务类的资金需求。建设集约化、智慧化、开放性教学实验室,建设一批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项目);分步实施智慧教室建设工程,加快完成公共教室多样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加快教学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校园和网上服务大厅,提高服务师生的能力和质量;改造升级教学管理系统,基于教学大数据不断提升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

 

2019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