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文学院暑期精品课程《诗人的诗歌课》正式结课。该课程由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授马兵开设,于7月20日开课,邀请诗人王长征、李林芳、林之云、马知遥与老了轮流主讲,构建学生与诗人直接对话的桥梁。课程吸引了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的49名学生参与,在炎热的暑期体味学习与生活中的诗意。
课程中,五位诗人从不同的侧重点对诗歌进行讲授,形式也丰富多样。诗人林之云以“鉴赏好诗的标准”为核心展开讲座,与同学们分享他心目中的好诗;诗人老了则用直播聊天的形式,通过弹幕互动,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并畅谈自己的新诗写作经验。许多老师都谈到,新诗诞生方足百年,所取得的成就远不能和古诗相比,但新诗自有新诗的魅力。诗人林之云说:“诗歌正是在逻辑和语法的断裂处产生的那种美。”这种美通过意象和想象,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也是不减分毫的。《诗人的诗歌课》打破了传统课程由非诗人的老师传授知识的授课模式,邀请诗人现身说“诗”。通过和诗人的直接沟通,同学们得以获取诗歌创作最真实、最直接的经验,有同学说:“这门课对我这样喜欢写诗的人来说特别有帮助。”

▲诗人老了
考虑到选修课程的同学大多数都是热爱新诗的同好,马兵老师在邀请五位诗人讲诗之外,还开设了题为“我最喜欢的一首诗”的讨论课。课上,有同学分享了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徐志摩、穆旦的诗作,也有同学分享了当代诗人余秀华的诗作。其中,陶阳丹同学分享了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认为这首诗最打动她的地方在于“顾城用孩子的希望画出没有痛苦的世界时,那些意象裹挟而来的属于读者自己的层叠的回忆”。每个同学发言之后,马兵老师都会予以回应,分享自己真实的感受。虽然同学们的喜爱各不相同,但美的感受是共通的,大家将自己喜欢的诗作发送至聊天框,深情朗诵,各抒己见,气氛活泼而又温暖。

虽然课程主要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但是马兵老师强调“要听更要写”,希望同学们每次课后能把诗人的讲解消化吸收并转化为个人的写作实践。因此,马兵老师特别安排了一场诗歌讲评课,要求同学们提前提交自己写的诗作,自己在课上对同学们的诗作进行分析和点评。有的同学表示“听课的时候觉得很容易,实际写起来太难了”,也有的同学说自己通过写作“抒发了最近的情绪”,还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诗作“需要反复修改,还能更加精进”。
暑期课程的时间虽短,但同学们的热情十分高涨。《诗人的诗歌课》将平时离同学们生活较远的诗人邀请到课堂上,实现诗人和学生的直接对话,独具新意。在课程的最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舍不得结束”“希望还有类似形式的课程”,表达出对课程的高度赞扬。相信课程结束之后,同学们也一定不会忘记这段珍贵时光,在生活中继续寻找新的诗意。
【单位:本科生院 暑期记者团 作者:费诗贤】